原先教育局一再保證土地沒有問題,觀音山村委會也保證「只要媽媽聯誼會肯來辦學,徵地費會配合教育局的要求標準」。徵地過程的初期我們已得知,觀小的位置與滇池間的距離未達新頒佈的滇池保護法和環保法的規定,觀小的地是在新法頒佈之前徵的,而且校舍已建好,在其旁再徵地難度很大。教育局說:根據以往經驗,對於辦學用地有關部門會通融,所以他們先辦學校的審批手續及找設計院先繪製好工程圖;孤兒則先住觀小的宿舍,仍按計劃在2004年9月1日開學,等我們這邊的校舍建好再搬過去。如果觀小旁邊的地確實徵不下來,就把校址往後移徵他,還是可解決問題的。反正沒有土地之前我們不撥建築費,也沒吃虧,只要不影響開學就行。
正好這期間村委會換屆,又得重新協調。中央有利於農民的政策也逐條頒佈,尤其是徵地補償費不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由農民與政府談判決定價錢。對農民來說,值錢的土地現在是他們唯一能迅速致富的機會,於是每一華畝的徵地補償費由1萬元要到30萬。20畝地要600萬元,教育局拿不出。張會長也馬上表示,我們希望能以最低的花費達到最大的效果方式來幫助,雖然徵地不是用我方的捐款,我們也不願給教育局加重負擔。經過重新商討,將合作方式修改為:不徵地了,親子學校就完全用觀小的校舍,一個校址,兩所學校,掛兩個校牌。我們招收的孤兒免費住用觀音山小學的宿舍,我方與教育局各自承擔的責任不變,我們的捐款仍只用於孤兒的生活、學習、醫療及捐贈教學與生活設備。教育局提出:親子學校的財務雖然保持原議仍舊獨立,但校務只能由一套班子管理,也就是兩所學校的校長同時由觀音山小學的校長擔任,這點我方同意,否則孩子會分成兩派衍生許多事端。這個變化真好似天上掉餡餅,我們撿了個大便宜省下了大筆建築費,可是受床位數量所限,能招收的孤兒名額相對減少。
這所新建的觀音山小學,可容納一千名左右的學生上課,觀音山所屬的碧雞鎮中心學區有八所學校都將合併到觀小。為了不影響日後中心學區的合併,教育局要求我們招收的孤兒人數先暫定在五十名左右,看看能不能就在觀小內騰出地方建棟宿舍再增加人數,因為人數多了會影響到中心學區合併後的住宿生沒有床位。觀小雖在2002年就竣工,但因還欠580萬人民幣的工程債務,沒有經費購置其他設備,所以學校一直無法啟用。兩校若合在一起,因為我方提供多媒體、電腦、語音三個教室及圖書室和學生宿舍供熱水的太陽能設備,這些大的設備經費引進了,中心學區的書記就好向西山區及碧雞鎮政府要廚房、餐廳的設備及課桌椅等其他經費。原先學區書記爭取我們去觀音山,除了我方也有建築可擴大兩校共用校區,親子學校可解決地方政府無法提供的教學設備也是很大的因素,否則花了一千多萬建的學校就只有空在那兒了。
目前觀小有150多名學生,親子學校收入了52名1-6年級的孤兒,2005年9月有9名升初中,我們會繼續資助,騰出的小學名額也會補收。我們在華坪兒童之家的孤兒有68名,從小學到大學。除了維持這兩個定點,分散助養的孤兒保持在350--400名。
因為老師的薪水和學校的各項行政支出我們不管,在財務方面親子學校很單純也好管理。所有生活與學習用品,由我們在昆明聯絡處的新澤西會友Jennifer會同中心學區的會計一起去買,孩子看病則由生活老師憑診費單向他們報帳,三餐是付伙食費給觀小與他們一起吃,一天5元人民幣,(早餐1元,中、晚餐各2元)。Jennifer的祕書魏潔負責把各項花費的發票、收據等證明和銀行的每月通知複印一份留給本會,原件交給會計做帳。和華坪兒童之家一樣,親子學校每年的財務報告在次年二月會E-mail至本會公佈在網頁上,同時會送繳審計單位審計。捐贈品經Jennifer清點後,運至學校交給兩名生活老師造冊登記後入儲藏室再支領使用。
在此我們感謝各位會友長期以來對滋幼助孤的支持,我們會利用新學校的有利條件在幫助孤兒的同時也嘉惠中心學區的學童與老師,讓您的捐款發揮最大的功效來回饋您的愛心。我們也衷心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如意!